-
布萊恩·黃、塞巴斯蒂安·康?。骸绑氩断s黃雀在后”,歐洲快回頭看!
【文/布萊恩·黃 塞巴斯蒂安·康丁 翻譯/觀察者網 呂義正】
當前,“去風險”政策已經成為歐洲在討論中國和俄羅斯時的主導議題。對其支持者來說,這反映了歐洲對戰略自主的渴望、華盛頓和布魯塞爾之間的持久結盟,以及歐洲和中國之間經濟利益日益趨同的平衡折中。
對“去風險”這一概念最好的定義是重新調整現有的貿易關系,使其更加多樣化,最大限度減少貿易上過度依賴的負面影響。
布魯塞爾已經宣布了將在人工智能、半導體、量子技術和生物技術四個領域,優先對與中國的伙伴關系進行批判性審查,并可能減少與中國的合作。雖然盡量減少過度依賴可能很重要,但歐盟應該抓住機會,對當前歐洲面臨的風險形成更全面的理解。
歐盟主席馮德萊恩于3月發表了關于對華“不脫勾但去風險”的演講
首先,歐盟應當正確看待其與北京日益增長的經濟關系的規模和潛在影響。事實上,歐洲從中國的凈進口增加正在使歐洲消費者受益,尤其是來自中國電動汽車的激烈競爭,將有可能使德國和法國的許多生產商倒閉。
很多關于減少與中國接觸的對話,大部分都集中在所謂不公平的中國貿易行為和“經濟脅迫”上。這些對話擔心中國會將其在歐洲戰略部門的投資和關系、以及在先進制造業的影響力武器化,以便從歐盟獲取地緣政治和戰略優勢。
然而,與中國的貿易聯系不必然是一場零和游戲。中國和德國公司之間的合資企業,比如寶馬華晨汽車,長期以來一直以互惠互利的方式蓬勃發展。對于在華歐洲公司來說,通過雇傭當地員工、顧問和合資伙伴來積累更多當地經驗,對其在中國內部的競爭力也至關重要。
在國外,中國可再生能源公司在分享知識和技術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公正能源轉型伙伴關系”下與越南和印度尼西亞的可再生能源公司共享知識和技術。只有當中國國內的合作伙伴完全被排除在決策、利潤分享和技術轉讓之外,中國投資和技術在歐洲才有不對稱影響的風險。
盡管在電動汽車領域存在競爭,中歐在汽車制造領域仍存在廣泛合作空間
無論如何,關于中國科技進入歐洲的初期問題需要更好的管理和整合中國公司,而不是徹底排斥它們。
其次,歐洲國家應該意識到,在一個日益相互依存的時代,風險很可能來自大國的行動,也可能來自全球和地區大國之間的互動。分析人士和政策制定者夸大了中國的政策風險,這有可能會忽視東亞地區更廣泛的地緣政治風險。
隨著中國與美國、日本之間緊張局勢的升級,對臺海問題、明年臺灣地區選舉和美國大選的擔憂,以及朝鮮半島平壤和首爾日益敵對的關系,客觀來講,未來東亞地區可能會出現更大的動蕩和不確定性。
任何潛在的熱戰、甚至大規模軍事化以及隨之而來的封鎖,都可能嚴重擾亂供應鏈,削弱消費市場。因此,將地緣政治導致的財產損失、生產過程中斷及軍事緊張局勢導致的法律或金融風險降至最低,是至關重要的。
為了對沖和重新平衡其市場風險缺口,歐洲公司可以將投資和關系從東北亞分散到東南亞和南亞,將供應鏈組件轉移到印尼、越南和印度等制造業強國,例如通過“中國+1”戰略,這是確保抵御大國競爭風險的重要策略。
把在東亞地區做生意的風險全部歸咎于中國是錯誤的。歐洲公司還應管理勞動力預期,并重新調整包括日韓在內的東北亞關系,以減輕大規模軍事、金融或貿易沖突的影響。
“去風險”還意味著在更歡迎外國投資和企業的國家密切尋找機會,比如泰國總理賽塔上臺后,將數字經濟和可再生能源作為其經濟愿景的核心內容。
因此,去年歐盟和東盟簽署全面航空運輸協議后,深化雙方物流聯系,并利用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發展互補的供應鏈,成為歐洲擺脫對東北亞過度依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三,到目前為止,在歐盟內部的討論中被忽視的另一個風險是以美國為中心的孤立主義抬頭——最能體現這一點的,恐怕就是共和黨領導者、前總統唐納德·特朗普正試圖重返白宮時獲得的支持。
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內的諸多歐洲政要不滿美國的《通脹削減法案》
去年的《通脹削減法案》是華盛頓近幾十年來推行的最為明顯的保護主義措施之一。從風電場到電池制造等行業的巨額稅收減免和廣泛補貼使得競爭環境向美國傾斜,這與歐洲的工業基礎和利益發生了沖突。
美國議員越來越將貿易看作是零和游戲,他們認為恢復國內就業、將投資轉向戰略部門,以及防范包括歐盟在內的國外競爭對手,是贏得民眾支持的關鍵。
布魯塞爾必須向華盛頓明確表示,迎合國內選民不能以犧牲跨大西洋協同效應為代價。然而,如果美國沒有做出任何具體讓步,歐盟只能轉向深化各成員經濟體的內部關系和相互依存,以應對未來的風暴。
“去風險”要求歐盟需要應對不同級別和形式的風險,包括經濟、戰略、地緣和政治風險。盡管中歐關系非常重要,但它們既不是歐洲風險的唯一來源,也不是主要來源。
(原文于10月16日發表于“南華早報”網站,原文標題“In focusing on China, Europe risks missing true ‘de-risking’ dangers”)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呂義正 
-
“美國認為,現在不是?;鸬臅r候”
2023-10-24 08:38 巴以恩仇錄 -
第三批援助車隊進入加沙,聯合國:遠遠不夠
2023-10-24 07:42 巴以恩仇錄 -
加方誣稱中方與網絡水軍攻擊有關,我使館駁斥
2023-10-24 07:26 中國外交 -
王毅:中日應抵制“小院高墻”,不以所謂“經濟安?!逼焯柸藶樵O限
2023-10-24 07:22 中日關系 -
王毅會見福田康夫率領的日本友好人士訪華團
2023-10-24 07:16 中日關系 -
中國駐伊朗大使館發布安全提醒
2023-10-24 07:04 -
聯大將召開緊急特別會議,美國需對否決安理會決議作解釋
2023-10-24 07:01 巴以恩仇錄 -
王毅分別同巴勒斯坦、以色列外長通話
2023-10-24 06:44 巴以恩仇錄 -
以色列民調: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度跌至20年來最低點
2023-10-23 23:19 巴以恩仇錄 -
“以色列發出最后通牒”
2023-10-23 22:48 巴以恩仇錄 -
“韓國經濟淪為美國加息的犧牲品”
2023-10-23 22:32 三八線之南 -
以總統展示哈馬斯“化武文件”,有人貼出這張圖...
2023-10-23 22:06 巴以恩仇錄 -
他警告北約:必須認識到嚴重后果
2023-10-23 20:35 俄羅斯之聲 -
阿根廷不右轉?執政聯盟大選領先,提議“經濟美元化”的候選人落后
2023-10-23 20:26 -
亞洲穩定發展得益于個別超級大國主導的同盟體系?我大使駁斥
2023-10-23 20:16 中日關系 -
沙特宣布啟動電子競技世界杯,明年夏季將在利雅得舉辦首屆賽事
2023-10-23 20:12 -
中方特使:中埃在巴勒斯坦問題上立場相近
2023-10-23 19:19 巴以恩仇錄 -
印尼防長正式宣布:與佐科長子搭檔競選
2023-10-23 18:42 -
以軍:以地面部隊在加沙地帶實施有限行動
2023-10-23 18:17 巴以恩仇錄 -
他訪以前,指示公布調查結果:不是以色列干的
2023-10-23 16:20
相關推薦 -
最新聞 Hot
-
俄沙“振臂一呼”:所有OPEC+國家都應加入
-
這個時候,美國和圭亞那舉行聯合空中演習
-
他敦促國會趕緊“打錢”,“中國正在太平洋伺機而動”
-
丹麥通過法律:焚燒古蘭經違法
-
“西方主導的不公正國際秩序應當終結”
-
美使館人員行賄竊取情報,被西班牙驅逐
-
韓國與荷蘭將強化芯片同盟,“與中美有關”
-
委內瑞拉公投后,圭亞那:已與美國、巴西等國商討
-
“美國不斷軍援下,加沙被炸7周堪比二戰末期德國”
-
“歐洲的保護主義者會利用他”
-
德國這州規定:想獲得公民身份“不能反猶”
-
“新加坡和中國將30天互免簽證”
-
伊朗宣布“發射成功”:2029年前要把宇航員送入太空
-
“請安理會行動…”以色列:辭職吧
-
“德國芯片生態面臨滅絕威脅”
-
曾是胡塞對手,但沙特現在“勸美國克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