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里援送“愛心菜”,為何難在“最后一公里”
武漢已連續幾次因蔬菜捐贈引發輿情事件,而且次次都指向政府工作效率,甚至懷疑政府工作動機。但是,當批評政府無能時,我們多半會把政府想象成全能的;批評官員權力太大的人,潛意識中往往是希望靠官員一句話解決所有問題。[全文]
-
調查14省104村后,我們呼吁防疫不要“管死”
“管死”的疫情防控體系嚴重限制了勞動力流動。各地疫情防控寧左勿右,對勞動力流動設卡,對企業復工設限,防控層層加碼,造成經濟社會無法正常復蘇。[全文]
-
猛然放寬城市落戶限制,農民拔根成“偽中產”?
一線二線城市搶人才,三線四線城市搶人口。在缺乏穩定就業機會的情況下,農村人口進入三四線城市,消費像市民,收入是農民,變成了“偽中產”階層。農民和真正的城市“中產階層”是社會穩定力量?!皞沃挟a”缺乏安全基礎,存在不穩定隱患。[全文]
-
土地制度存在問題,但真的需要大修嗎
農村宅基地不是因為屬于建設用地就天然值錢。試圖讓農民變現宅基地以獲得進城資金,或是在農村宅基地上進行商業開發,只在少數地區能夠實現。對于那些遠離城市、缺乏旅游資源、區位條件一般的農村地區,不可能憑空產生出財富。[全文]
-
為什么“十棟樓收租”的土豪成不了真正的“城里人”
不同地區農民在工業化與城鎮化過程中扮演了不同角色。珠三角地區的農民控制著土地權利,變成了“食利者”。蘇南農民以勞動者的身份參與工業化進程。浙江地區的民營企業家從事企業經營活動,承擔市場風險,獲得市場利潤。中西部地區的農民則成為“中國制造”所需的龐大產業工人。[全文]
-
《啥是佩奇》里的中國農村,我們是不是都想錯了?
我們團隊做得比較多的是經驗調研,尤其是駐村調研,過去十多年做了100多個縣差不多1000個村莊的調查,有5萬個工作日的駐村調研時間。有的朋友稱贊我們調研比較多,還有的朋友說這樣的調研雖然多,但是沒有理論關懷,比較粗淺,都是經驗主義,這樣的調研多卻不一定有意義。[全文]
-
不同農民上訪,基層政府各有“妙計”
一個老上訪戶要求解決她公爹生前享受國家政策待遇問題。據這位老上訪戶反映,她公爹曾是國民黨軍官,解放前向解放軍投誠。2000年左右,她隨公爹上訪,但他們都拿不出應當享受國家政策的有力材料。這樣的上訪永遠解決不了。[全文]
-
羨慕城中村拆遷戶嗎?
在缺乏一部關于土地的基本法的情況下,《物權法》似乎扮演“土地法”替代角色,但土地制度并非單一民法物權法所能涵蓋。保護農民的財產權,是一句彰顯政治正確的口號。但在實踐中,讓土地順利進入財產制度體系,卻是一個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論問題。[全文]
-
酒席新規是政府管得寬?來一線看看
春節臨近,貴州凱里市出臺“酒席新規”引熱議,一些網友、專家認為政府管得太寬。其實,近年來過度的“人情風”已成為很多地區民眾無法承受之痛。我在全國調查,不止一兩回聽到農民希望政府像管干部那樣出臺針對農民的“八項規定”。[全文]
-
政府“逼民致富”為何屢遭失???
過去二三十年,在政府引導與政策扶持下,鄂西農民經歷過好幾輪產業結構調整,通常五年左右一個周期。這次是林業部門向農民免費發放果樹種苗,下次可能是農業局推廣新作物。絕大部分鄉鎮來回折騰幾次,最終是農民砍掉半死不活的種苗又回到傳統作物上。[全文]
-
非戶籍人口進城,如果那樣做就完了
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尤其要警惕,跨過底線借著改革名義將農民的利益改革改沒了。城鎮建設用地平均價格高,是土地供給有限造成的,上億畝的農村宅基地如何可能被城鎮市場消化?再者,就算放開制度限制,大部分農村宅基地也不可能為農民提供進城成本。[全文]
-
中國經濟不解決這個問題,難!
沒有經過土地革命的印度還保留封建地權,成為當前印度發展的最大障礙。深陷“發展陷阱”的拉美國家的土地有封建化趨勢,大資本家壟斷土地,成為食利階層,形成阻礙社會發展的毒瘤。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在二戰后也都進行了土地革命,奠定現代化基礎。我們必須清醒看到現有土地制度對我國發展的重要性。[全文]
-
為什么不能輕易淘汰“非正規經濟”
“非正規經濟”帶來我國社會彈性。以2008年金融危機為例,當時全國農民工失業達2000多萬,但是卻沒有帶來大的社會波動。原因是農民工就業本身就是靈活的,再者在城市暫時失業的農民工還有農村退守之地。工廠形勢不好,農民工返回家鄉,休息幾個月,有農村房屋可住和土地可耕種,生活不會陷入困頓。[全文]
-
“兩權”抵押貸款,并不挑戰土地公有制
3月24日,央行發布農村“兩權”抵押貸款試點辦法,對此有人擔心,這項新政策將破壞集體土地所有制。然而仔細研讀《辦法》,我們發現,這項試點政策同時要求“堅持不改變公有制性質”,可見針對當前我國正在推行的土地制度改革試點工作,中央確定改革的底線之一是“堅持公有制”,顯示改革者對土地制度社會主義憲法秩序的堅持。[全文]
-
房價漲了,土地增值收益如何分配
現行制度下,土地增值收益的主要獲益者分別是城鎮居民與城郊農民,前者通過城鎮房產升值獲益,后者獲得高于農地地租的征地補償。相對而言,進城務工農民與留在農村農民所分享的土地自然增值收益較少,原因是不僅很少進城農民有能力在城鎮買房置業,而且他們也不能享受城鎮保障性住房政策。[全文]
-
“解放思想”才是紀念杜潤生的最好方式
改革上的“解放思想”就是根據歷史條件實時調整政策,反對“教條主義”。站在今天,從當下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我們紀念杜潤生可以做的也許不僅是回憶往事,更多應當做的是繼續解決思想,繼續推動制度向著更有益于農民、更有益于農村的角度改革。[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