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觀點 | Opinion more
-
對華去風險,嘴上說得容易,做起來很難
歐洲說服企業配合的能力有限,政府可以制定出最完美的“去風險”計劃,但終究要由私營企業來執行。說服歐洲企業參與“去風險”計劃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全文]
-
捷克外交就是想取悅美國主人,令人遺憾
美國對一些國家施壓,讓他們少與中國打交道,而一些國家確實遵循了這一路線。如果他們真的是因為大西洋聯盟的驅使而放棄了自己的經濟利益,那就很可惜了。 我們無法期待中捷關系在目前政府任內有任何重大突破。 美國利用美元作為打擊俄羅斯的地緣政治武器,大大降低美元作為國際貨幣的受歡迎程度。[全文]
-
對華“去風險化”?這對德國工業將是一場災難
顯然,迫于美國壓力,歐盟正尋求對中國發起一場經濟戰爭。這就是隱藏在所謂“去風險化”概念背后的現實。德國政府內部確實在討論,應該在多大程度上屈服于這一戰略。大家都心知肚明,這對德國工業與數百萬計的德國職工意味著一場災難。[全文]
-
法德面臨嚴酷“三體”問題? 起底歐洲精英的最新研判
歐洲內部在對華關系中長期存在兩股力量,一股是加強經濟合作的吸引力,另一股是懷疑猜忌的排斥力。這兩股相反的力量使歐洲的對華態度長期在看好和唱衰之間搖擺,始終難以邁出大的步伐。[全文]
-
“歐洲病夫”這頂帽子,德國會戴很久
德國經濟是一頭模擬時代(analogue-age)的野獸,最主要的產業包括燃油車,機械工程與化學制品。德國有優秀的科學家與工程師,但不幸的是,他們過分專精于前數字時代的技術,并不擅長將科學創新轉化為商業成功。[全文]
-
埃爾多安連任了,但土耳其還沒走出困局
埃爾多安希望將土耳其的地緣政治重心從歐盟轉向中東,不僅希望土耳其成為中東國家的領導國,還希望自己本人成為中東的領導人。在過去的15年間,他在推行這些政策時犯了一些重要的錯誤。[全文]
-
這次,歐洲的掙扎展現得淋漓盡致
對于中國在這些重大問題中能發揮多大作用,歐洲持觀望態度;但與此同時,在俄烏沖突久拖不決的狀況下,他們一定程度上期待中國可以發揮對俄羅斯的影響力。因為在歐洲人的認知中,俄羅斯處于不利局面,已經成了中國的“小伙伴”,所以中國對俄羅斯有很強的影響力。[全文]
-
“如果我想聯系歐洲,該打給誰?”基辛格的問題有答案了嗎
馬克龍到底是自由國際主義者還是法國主權主義者?是理想主義者還是現實主義者?是西方高層國家集團的成員,還是單槍匹馬的單邊主義者?或者說,“馬克龍主義”到底是什么?[全文]
-
歐洲理應對中美競爭保持中立,但眼下做不到
我認為歐洲理應在中美競爭中保持中立,但現實是我們做不到。歐洲正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只能與美國同進退。每當爆發戰爭時,理性的選擇就是依靠盟友,尤其是那個軍事實力最強的盟友。歐洲國家眼下沒有多余的精力考慮如何實現“戰略自主”。[全文]
-
“巴爾干火藥桶”會被再次引爆嗎?
科索沃地區對于歐美來說更像是個大型“人造民族獨立建國理論實驗”,成功與否歐美自身都能接受,只是苦了當地民眾與棋子們。[全文]
-
美國大搞電動車補貼步步緊逼,歐盟還剩什么辦法?
歐盟提出讓美國也給歐洲企業豁免,這本身就是對WTO原則的一定程度的背叛。如果歐洲堅定支持WTO的公平貿易規則,就應該反對美國的補貼,而不是尋求將自己納入補貼范圍。但歐盟的意思是,美國可以搞補貼,針對中國、韓國、日本都沒關系,但是不要針對歐盟。[全文]
-
德國從戰爭下的時代轉折中驚醒,明白軍事是硬傷
德國夾在俄羅斯與歐洲、北約之間,自身短板暴露無疑,無論政界還是普通民眾,深刻體會到無力感。德國社會在安全觀方面的轉折,是由當下形勢逼出來的,促使他們不得不重新審視這些事情。過去德國著眼于發展文化軟實力,用價值觀的力量,以柔性的方式擴大對外影響力,但在當下顯得過于理想化。[全文]
-
越來越多年輕人相信,這是歐洲得救的唯一途徑
由于今天斯洛伐克沒有足夠強大的共產主義政黨,不喜歡資本主義和現行民主制度的人大多轉向極右翼政黨,因為這些政黨向人民承諾了非常相似的事情——一個照顧人民的強大政府。[全文]
-
科索沃當局愈發囂張,塞爾維亞能怎么辦
就像中國網民在評論塞爾維亞局勢時常說的那樣“弱國無外交”。西方列強巧妙的運用了塞目前相對孤立的處境以及與友好伙伴之間的距離,強迫塞接受一個旨在使科索沃獨立的“最終方案”。這是一場持久戰,對塞爾維亞來說,只要不放棄底線,統一的希望總歸是有的。[全文]
-
“我的電動車還沒到貨,法國電價就要漲了”
家樂福負責人表示,旗下商場眾多,有幾千個供貨商,還有數百萬顧客,因此有義務作出“表率”。不過要減少日常電耗,需要做很多投資。話雖然說得漂亮,但法國人都知道家樂福與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肯定是馬克龍“打了招呼”,給了承諾,家樂福才如此不惜血本。[全文]
-
沖突延長后,歐洲上上下下都在分裂
俄羅斯還想傳達的信息是:我們還在繼續進攻,所以別試圖再提出一些折中的解決方案。意大利政府已經試過了,但并沒有奏效?,F在意大利成了所謂的“俄羅斯理解國”的典型代表,大眾逐漸開始理解俄羅斯與西方保持敵對競爭關系的原因。[全文]
-
科索沃仗著西方瘋狂挑釁,但塞爾維亞別無選擇
科索沃每天都會發生大大小小的挑釁,他們想把塞族徹底趕出去,但塞政府無能為力,一旦把安全力量派過去,就意味著與北約開戰。這場戰爭我們很難贏,所以就算明知所謂的國際社會不站在我們一邊,也只能繼續談判斡旋下去。[全文]
-
拔掉美國這根“刺”,現在的歐洲既沒意愿也沒能力
對于俄羅斯的訴求,比如北約軍隊從中東歐國家撤出,這是法國和德國能決定的事嗎?駐在波蘭的軍隊是誰?這些就不是法德能夠影響的。從根本上來說,要看歐盟有沒有意愿、有沒有這個能力,我想目前歐盟在這兩方面暫時都不具備。所以,美國這根刺難以拔掉。[全文]
-
俄烏沖突后,馬克龍追求的“獨立自主”就在眼前?
俄烏沖突,讓形勢發生了逆轉,也給德國的內政外交帶來了轉折性的變化。馬克龍指望德國出錢,其實就要一個承諾。只要德國同意建立歐盟軍隊,那么我們可以找歐洲銀行借錢嘛。大家都是債臺高筑,虱子多了不咬,債多了不愁啊。先搞起來吧,美國靠不住??![全文]
-
歐洲重整軍備,大概率是為美國“做嫁衣”
歐洲要重整軍備,重整以后歐洲的安全是歐洲自己說了算,還是美國說了算,我認為很可能是后者。如果歐洲沒有自己的戰略自主,在安全上沒有獨立性,再怎么重整軍隊也是增強了美國和北約的力量,替美國“做了嫁衣”。[全文]
-
-
資訊 | Information more
-
希臘總理來英國當面聲索被盜文物,蘇納克“玩消失”
-
法教師遭斬首3年后,6名青少年受審
-
“這樣的騷亂前所未見”
-
“荷蘭特朗普”:我當然想成為下任首相,贊成舉行脫歐公投
-
反移民反歐盟反伊斯蘭的“荷版特朗普”,也要上臺了?
-
一場始料未及的災難,德國凍結全部新支出
-
阿爾巴尼亞議會上演這一幕…
· “起訴布林肯!” -
土耳其推遲審議瑞典入約,因為這?
· 埃爾多安終于簽了 -
馮德萊恩:將帶著誠意訪華,但...
-
波蘭內閣集體辭職
-
她當面怒罵馮德萊恩:海牙都不夠審你的!
-
涉華問題,馮德萊恩又被問住了
-
他警告:烏克蘭將給歐盟引來戰禍
-
博雷利威脅:中國不開放,歐盟就關閉
-
塞爾維亞情報局局長辭職,“美歐要我的人頭!”
-
“閉門會議中,他怒批歐盟雙標”
-
“我們所有人必須團結起來”
-
歐盟招人只考英語?法國不干了
-
政府更迭頻繁,意大利考慮總理直選
-
澳大利亞和歐盟“談崩了”
-
-
· 歐洲亂局 ·
從英法街頭的刺殺事件,到瑞典騷亂,到德國的占領法蘭克福運動,再到土耳其游行示威,危機中的歐洲沸騰了起來。在經濟危機的壓力之下,依靠高福利維穩的制度越來越難維持。而福利吸引的移民被長期邊緣化,在危機中更為貧困,成為動亂的“主力”。同過度“慷慨”的福利制度一樣,歐洲多元文化政策也瀕臨破產。
-
愛沙尼亞初步評估:海底通信電纜損壞原因系物理撞擊
-
“歐盟打不過,就加入?”
-
商務部:高度關切,強烈不滿
-
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歐盟中國商會回應
-
瑞典再次發生焚燒宗教典籍事件,我使館再發安全提醒
-
恐怖組織公開呼吁襲擊瑞典,我使館發安全提醒
-
朔爾茨:我們決心支持烏克蘭加入歐盟,但…
-
歐元區5月制造業PMI跌至44.8,連續11個月低于榮枯線
-
古特雷斯呼吁G7:不要分化世界
-
澤連斯基突訪英國,“施壓”蘇納克?
-
波蘭強行闖入,俄方發聲
-
俄外交部:德國決定驅逐俄外交人員,俄方將對等回應
-
歐委會:不可接受
-
他稱中國支持俄羅斯經濟,毛寧:北約沒資格指責
-
芬蘭正式加入北約,成為第31個成員國
-
“不知道CIA是怎么想的,這是一個非常愚蠢的故事”
-
“美國如何解釋?是不是有難言之隱?”
-
德國漢堡一教堂發生槍擊案,已致7死25傷,兇手疑似身亡
-
一移民船在意大利海岸附近沉沒,已發現遇難者59人
-
赫什:美歐多方知道“北溪”被炸實情,包括參建管道公司的老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