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辛格逝世,為什么中國人在紀念,美國人在罵?
我們尊敬基辛格,不是因為他主動做了多少為中國著想的事情,但是他能采取一種務實的方式,建立在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相對比較準確的理解基礎之上,識別出中國的核心利益,并且強調這對美國也有必要。[全文]
-
中美元首會晤,我們在臺灣問題上向前了一大步
顯然,這次中方給出了一個“直球”:你這個不支持“臺獨”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這一次,我們的表態往前走了一步,后面接的那句“必將統一也必然統一”,傳遞的意思就非常清楚了。[全文]
-
中美對兩國關系承擔共同責任,不存在美方那種單向自由
導致中美關系偏離健康發展軌道的責任是美方,因為自身國內政治的考量,才造成了今天中美關系偏離了正軌。雙方對中美關系良性發展承擔共同責任,不存在美方那種單向的自由,就是我負責耍賴,負責非理性,中國則全權負責,這是不存在的。[全文]
-
“《紐約時報》說沈逸是‘反猶人士’,那有些話我必須要說”
若將猶太人跟其他種族平等對待,你就是反猶主義;若是試圖批評猶太人,你就是反猶主義;若是不支持內塔尼亞胡,不支持那顆對著醫院砸下去的炸彈,你就是反猶主義……[全文]
-
國家數據局正式揭牌,中國的“數據資源”如何有效治理?
當前數字經濟在全球范圍普遍成為各國經濟發展的主引擎之一;作為在全球信息化和數字經濟發展進程處于前列的國家,中國數字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和穩固、支撐作用更加明顯。[全文]
-
以色列最大底牌其實就一句話,你美國政府支不支持我?!
不支持我,就是支持哈馬斯,就是支持阿拉伯。但美國有這個選項嗎?如果沒有,那以色列擺出的就不是一副有求于美國而是吃定美國的架勢。[全文]
-
魯迅的這句話,點透了巴以問題的核心
歷史告訴我們,以色列跟哈馬斯的關系在相當程度上復刻了美國和本·拉登以及基地組織的關系,用一種輕浮的工具主義的,同時又自以為是,認為一切盡在掌握的方式試圖要多吃多占,從兩國方案到以土地換和平的方案都是如此。[全文]
-
中德數字互信是全球數字互信面臨挑戰與機遇的縮影
中德數字互信是全球數字互信面臨挑戰與機遇的縮影,解決中德數字互信問題,有助于為解決全球數字互信危機,推進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做出重要的貢獻。[全文]
-
華盛頓驚魂96小時,208頭“驢”呼嘯而過改變歷史
民主黨成功的創下了一個美國歷史,讓共和黨有了美國歷史上第一個被罷免的議長,這對于共和黨整體來說就是個恥辱。未來民主共和兩黨將會演變成徹底的死斗局面,整個華盛頓新一輪的風暴正在地平線上浮現。[全文]
-
不管了,先把麥卡錫投下去再說!
有麥卡錫珠玉在前,新的游戲規則已經非常清晰:任何敢于同民主黨交易的共和黨人,一定會遭遇共和黨死硬派的追殺,同時沒法保證民主黨到時候來救人,那么交易的空間自然就沒有了。[全文]
-
美國汽車工人罷工背后,是拜登和特朗普的“工人階級拉票戰”
在真實的產業政策層面特朗普拿不出什么實際的主張,明年的大選對于特朗普來說是在野一方,他只需要指出不滿,然后專注這些不滿兜售在短期內具有最大化蠱惑效應的主張就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全文]
-
阻止“罪犯特朗普”成為美國總統需要分幾步?
假如因為某些原因特朗普當選了,他將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圍繞應訴和總統位置的合法性進行司法戰斗的美國總統。美國正在經歷的不是一般意義的黨爭,而是將一切置于黨爭之下,這對于美國政治來說可是讓人瞠目結舌的“發展”。[全文]
-
“科學”加工與道德綁架,日本核污水排放的輿論戰
日本處理核污染水的思路自始至終都是處理污染等于稀釋,就是一直沖淡到指標合格為止。站在普通個體的角度上來說,日本政府和東電在選擇對核污染水的處理方式上就是一個字——省錢。[全文]
-
為什么說“金磚國家”的崛起改變了世界?
我們將會看到西方國家結構性的退場。這不是說西方國家被排斥,而是西方國家沒有意愿去投入資源,不愿意提出良性的解決方案。與此相對應的,金磚國家的崛起就是歷史的選擇。[全文]
-
野火煙塵籠罩下的戴維營,一場熱鬧但無用的聚會
這種機制能夠帶來的實質性影響,很明顯,且很尷尬地顯著弱于此前美西方媒體爆炒的預期,更是遠遠低于簡體中文社交媒體圈內那些被網友戲稱為“北望王師”的存在們的幻想。這不能不說是比較大寫的尷尬。[全文]
-
限制對華投資,美國資本會答應嗎?
如果把拜登這份投資限令放在今天中美戰略關系博弈的框架下,可以看到這屆美國政府的一個明顯特征:它在持續發送相反信號。今天的美國既喪失了尼克松的政治勇氣,也沒有基辛格的政治智慧。[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