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一點青綠,是中國對國際體育運動的文明貢獻
杭州亞運會是中國主場的競技之約與文明之約。禮儀之大,服章之美,科技之盛,制度之強,展現了中華文明特性和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與科技融合的有機形態。[全文]
-
“中國統一臺灣就是世界大戰”?西方搞錯了什么
如果美西方采取干預主義立場甚至訴諸戰爭手段,就是對中國主權、臺灣地區民眾利益及全球和平安全秩序的犯罪,必然要負上沉重的歷史、政治和法律罪責。[全文]
-
這場“會面”宛如一場奇葩的“政治偷情”
佩洛西的“危險地緣政治游戲”只能玩一次,蔡英文沒有了去年8月在臺灣主場接見佩洛西的存在感和體面儀式,麥卡錫也缺乏佩洛西之旅沖撞“底線”的過山車刺激感。二人會面成了短暫寒暄。[全文]
-
一眾盟友山呼“盟主”,美國還好意思嗎?
這不僅是Tiktok的生死之戰,也是美國民主的品質之戰。如果Tiktok被以莫須有的罪名封殺或強制出售,美國民主峰會擺再大的譜,發再多的宣言,也挽不回美國民主異化的全球觀感和政治后果。[全文]
-
要想否定英國干預黎智英案的合法性,不能只打口水仗
如今的中國政府會在英國什么首相的什么聲明或壓力下屈服嗎?晚清已經結束100多年了。如果這些國際律師涉嫌觸犯香港國安法或觸犯《反外國制裁法》,是可以依法立案追懲或由中國外交部門宣布制裁措施的。[全文]
-
重新出發,香港如何發揮橋梁作用?
香港的未來取決于民族復興的結構性進展和中國走向世界的穩定性成效。香港必須將自身命運和發展牢固錨定在國家民族的根本利益上,才能更好發揮“一國兩制”制度效能及用好中央支持香港發展的各種政策優惠。[全文]
-
讓憲法真正回到中國的歷史和大地中
憲法首先是民族的,還是政治的,其規范性無法完全排斥民族性與政治性。八二憲法就不是完全規范的憲法,而是在規范文本中厚植民族性和政治性,是有血有肉的有機統一體。[全文]
-
中美互動規則出現關鍵性變化
對中國而言,兩岸完全統一不能單純寄希望于臺灣人民,更不可能寄希望于美國人民,而必須寄希望于兩岸中國人整體。[全文]
-
兩岸統一進程,一定是“文武并用”
很多網友“重武輕文”,其實它一方面表現了一種長期積累起來的愛國主義的道德及熱情,我相信其中有真誠的成分,但是廣大網友也要非常清楚地看到,這一場民族復興的決定性的斗爭,實際上同時又是世界體系重新定義的斗爭。[全文]
-
審判黃之鋒的安排,有特殊考量
香港國安法不用時時事事去順應香港的普通法,恰恰是香港的普通法要根據香港國安法的明確規定跟法律原則來調適自己。[全文]
-
烏克蘭戰爭如果再“升級”,會是什么結局?
由于美國缺乏必要的戰略節制性和對自身力量限度的清醒認知,烏克蘭戰爭正逐步陷入一種“醉漢戰爭”,美國被勝利的美酒提前灌醉并添油式地不斷卷入,而俄羅斯最低限度需要確保不戰敗,因此雙方必然訴諸越來越激烈的軍事手段和戰場烈度。[全文]
-
在臺灣問題上,美國“一虛一實”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經過佩洛西事件,我們會發現,美國確實在某種意義上實現了一種突破:一方面聲稱堅持一個中國政策,另一方面踐踏一個中國的實質內涵。清醒的兩岸中國人都應該看清誰是朋友、誰是敵人,秉著對民族復興負責的精神,在更高的高度看待兩岸統一問題的破局和未來。[全文]
-
三種史觀“打架”,香港青年怎么“補課”
在三種歷史觀要素中,存在殖民史觀和本土史觀相互勾連并夾擊愛國愛港史觀的長期趨勢,香港青年由“殖民臣民”被誤導轉向一種“世界公民”的定位,缺乏獲得國民教育的機會,缺乏成長為“國家公民”的本地文化與教育基礎。[全文]
-
美國霸權“毒癮”纏身,更激烈的戰略競爭來了
布林肯演講表面“柔化”,實質“剛化”,為美國的新全球主義“霸權保衛戰”提供指導思想和行動路線。讓美國回歸正常國家并尊重和踐行主權平等的國際法秩序,就像戒毒一樣困難。[全文]
-
你的印太,我的亞太:中美地緣政治斗爭的無解漩渦?
也許拜登、布林肯等應該認真讀一讀孟德斯鳩的《羅馬盛衰原因論》,而不只是停留于《聯邦黨人文集》的建國神話與規范自滿之中。[全文]
-
香港抗疫是“愛國者治港”的關鍵測試
香港抗疫過程中出現的指揮不一、責任推諉、執行力不足等現象,反映出特區政府在管治理念上缺乏“為人民服務”的積極作為,缺乏“愛國者治港”的情懷和責任感,仍然存在“打一份工”的消極公務倫理和精致管理與推卸責任的公務陋習,甚至存在對“動態清零”抗疫路線的軟抵抗。[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