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住大陸臺胞過得怎么樣?有一項重要發現……
長期以來,常住大陸臺胞被認作“實用主義的過客”。實際上,他們已不滿足于“融而未入”的狀態。[全文]
-
九旬院士再問暴雨:40年救災,我們究竟學會了什么?
從1961年到2017年中國許多地方的洪水風險都有所增加,隨著城市化進程和全球變暖,全球暴露于洪水風險中的人口在增加。[全文]
-
德國7月PMI數據突然崩盤,給中國提了什么大醒?
烏克蘭危機以來,德國深陷高通脹和經濟衰退風險之中。近一成企業因投入成本過高而減產甚至停產,另九成則危及公司生存,預計2023年將出現更大規模的減產與停產;中小企業面臨更大挑戰……[全文]
-
揪心事故背后,誰來解決“無人負責”的問題?
中國官員因監管失責面臨著嚴厲的法律、政治和社會問責。為何在中國事故情境下官員問責被視為正義?又是什么力量推動了監管問責?[全文]
-
中國低調了12年的一項計劃,引起美國智庫極大關注
美國政府長期把目光放在大企業上(如華為),卻忽略了由“小巨人”和“單項冠軍”組成的更大生態系統。這些企業構成關鍵產業鏈節點,不僅反映中國的相對優勢,也折射美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弱點和依賴性。[全文]
-
《萬里歸途》意外火了,主旋律是怎么變成“新主流”的?
我們要看到,這些作品之所以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帶有“新主流”文藝的氣象,是因為它們通過藝術的方式,呈現出了全新的思想內容。[全文]
-
“沒文章, 我們就像沒子嗣的妃子!”博士們為何如此抑郁
當一個受抑郁困擾的博士生失去體驗和享受生活的興趣,學術也就幾乎成了生命的負累,過尋常生活的能力也被剝奪了。[全文]
-
為何城里“全職太太”被羨慕,農村“少奶奶”卻被笑話?
慶幸的是無論她們是主動選擇還是被動接受,現代教育理念正改變女性自我角色重新定位。不同的是,城市中的“全職太太”逐漸被社會認可,而農村“少奶奶”即便為了孩子不成為留守兒童放棄外出打工,依然無法被同村人理解。[全文]
-
美國這幾年太多動蕩,根本原因是培養了過多文科生?
在人們的預期不斷上漲及滿意度不斷提高時,將產生革命拐點,因為期望持續上升而需求得不到滿足,導致與現實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最終讓人無法接受,為人們反抗沒法兌現承諾的社會制度奠定了基礎。[全文]
-
美容診所暴利47億,揭開一場群體操控的迷局
對“回歸女性”的渴望,以及對男性中心文化的警覺的缺乏,使得中國女性毫無抵抗力地投入到西方消費社會所創造的性別文化中,成為商品經濟剝削和利用的對象。[全文]
-
低于印度,甚至不如美國?中國青年人口的劇變逼出三大隱患
近年來的青年性別結構失衡則是男孩偏好、生育率下降及性別選擇技術可及性提高所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結果,是出生性別比長期偏高的后果。[全文]
-
中國如何回答籠罩在世界人民頭上的問題和疑云?
新自由主義理論的根本弊端,拆散了發展中國家的社會經濟架構,使其喪失了發展所需要的國家能力,喪失了基本的社會穩定,并進而導致經濟失敗和政治混亂。當前,正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尋找新的道路的關鍵時刻……[全文]
-
英國政壇突發“逼宮”巨震,一場雄心勃勃的自救宣告終結?
盡管此次英國政壇巨震直接起因于約翰遜個人丑聞和用人失察,但從更長時段看,危機的種子,早在幾年前就已埋下。[全文]
-
“我為什么要和德國朋友論辯中國社會主義3.0?”
“我們的社會福利體制在過去幾年開始停滯甚至后退,社會開始出現兩極分化。對此,我們應該用戰后的社會民主機制來挽救危局,還是創造一種嶄新體制來克服這些困難?這是西方目前所困惑的問題?!?a href="/internation/2022_07_01_647376.shtml">[全文]
-
震怒全網的教材丑化和核酸造假,都指向同一個陷阱
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并不像設想的那么完美,實際上,它不僅沒有降低,反而可能增加公共服務提供的責任風險。[全文]
-
偽清華博士考協警鬧劇,牽出一個真正棘手的現實矛盾
“領導決定要提誰從副主任科員到主任科員了,大家就是在處里劃票,這相當于是一個程序,但只是后置程序,就是領導決定要提你了,所以要對你測評,而不是要測評你行不行,才決定你能不能上?!?a href="/politics/2022_05_26_641431.shtml">[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