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三個維度,理解中國地方債問題
不明就里的人只會把基建投資和土地財政分割孤立地看,只看到它們的問題。但理解“中國模式”的人卻知道,這二者合起來,是成立的、且可持續的基建投資商業模式,是別國求之不得的成為“基建狂魔”的法寶。在這法寶中,地方債是關鍵一環。[全文]
-
中國經濟的短期壓力和長期出路在哪里?
想調節收入分配,需建立起自動調節投資的市場化機制;同時還要避免前蘇聯、東歐曾碰到的內部人控制國有資本的問題。因此,我認為應構建一個國有企業所有權的競爭市場??梢猿闪资畟€甚至更多的國有投資基金,把國有企業股份分給這些投資基金。這些國有投資基金可以相互買賣國有企業股份,并把基金份額分給老百姓。[全文]
-
內需不足是個收入分配問題
不再刺激投資、放任經濟增長下滑,并不會自動帶來收入分配結構的改善,因而也不會自動消除內需不足問題,而只會讓內需不足變得更加嚴重。[全文]
-
房地產的真正“大招”在供給側,可以分三步走
當下推出的政策主要集中在需求側,放松了之前對購房施加的約束,比如說“認房不認貸”等。這些需求側的放松政策應該能夠促進房地產銷售的復蘇,有助于整個行業的穩定,但我認為,目前的房地產市場政策應當需求側和供給側并重,而且供給側更加重要。[全文]
-
市場在期望“一攬子”政策糾偏,這兩點是重中之重
產業結構的升級,與傳統增長引擎的呵護并不矛盾。如果不是2021年推出的融資緊縮政策讓地產行業陷入惡性循環,平穩發展的地產加上取得突破的汽車,我國經濟狀況必然遠好于現在。在市場已經做好了“立”的時候,我國宏觀政策需要糾偏不恰當的“破”。[全文]
-
需要全面糾偏對中國債務的認知
財政部可以用舊瓶裝滿鈔票,然后把這些舊瓶選擇適宜深度,埋于廢棄不用的煤礦中,再用垃圾把煤礦塞滿,然后把產鈔區域開采權租與私人,讓私人企業把這些鈔票再挖出來——如果能夠這樣辦,失業問題就沒有了;而且影響所及,社會之實際所得與資本財富,大概要比現在大許多。[全文]
-
降息是無奈的選擇
當前我國實體經濟低迷不是利率太高所致,而是地產和基建這兩個主要融資需求方(同時也是內需的主要創造者)被綁住手腳的結果——這樣的經濟低迷不是降息能化解的。[全文]
-
出口、房地產、市場信心,中國經濟復蘇的隱憂在哪里?
美國、歐盟和日本加起來,仍然在我國總出口中占據了35.6%的份額。發達經濟體仍然是全球經濟的需求火車頭。發達經濟體景氣一旦走低,我國對包括東盟在內的其他經濟體的出口也難以繼續保持強勢。[全文]
-
要想改善中國經濟,需讓更多錢流向居民
在中國經濟現實中,有相當大部分的收入流向了廣義的政府部門(包括國企),這些收入跟老百姓沒關系。老百姓真正持有的企業財產只有1/3多。同時這些企業財產在居民內部的分配也極不平衡,比如一些大企業家持有的企業股份很多,而老百姓持有的卻非常少。[全文]
-
“鴉片”還是“法寶”?首席經濟學家的“債務之辯”
第一,債務本身是中性的,有利有弊:雖然擴大總需求,提高信息的效率、外部性等,但在越來越多使用債務的過程中,也出現債務支出效率下降、效果邊際效應遞減等問題。第二,地方政府債務歷史上的成功是否代表未來的可持續性,仍需進一步思考。[全文]
-
中國經濟需要重磅政策,給市場和老百姓交個底
我期待新一屆政府多算大賬,目標怎么確定?預算上準備要支出多少,估計能收入多少,缺口有多大,如何彌補缺口。給市場和老百姓交個底,這樣能夠給市場注入信心。[全文]
-
這是一次少見的主動降庫存
一個更加可能的解釋是,當前產成品庫存的下降是制造業企業預期轉弱后的主動行為。[全文]
-
中國房地產業長期存在三大認識誤區
在不能從全局理解中國經濟的人眼里,地產與基建當前面臨的壓力恰恰說明了它們就不可持續。這好比一個人從沒見過自行車,僅憑直覺認為只有兩個輪的車不可能保持平衡。[全文]
-
人民幣貶值壓力抬頭,但也有韌性
就算“811匯改”后的極端情況不會重現,也不意味著人民幣匯率方面可以高枕無憂。在美中利差收窄,人民幣貶值壓力抬頭的當下,匯率是國內貨幣政策的緊約束。美國加息、海外利率走高,國內更需要審慎調整利率?,F在國內政策放松所需要的不是降息,而是加快社融的增長[全文]
-
經濟面臨三重壓力,該如何應對?
我國經濟正面臨著供給沖擊、需求收縮和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盡管國內宏觀政策有所糾偏,轉向寬松,但時至今日,三重壓力仍然沉重。今年2季度,我國經濟增長有二次探底的風險。這風險既來自隨疫情而生的新一輪供給沖擊,也來自于一直未能有效緩解的需求收縮和預期轉弱的壓力。[全文]
-
中國貨幣超發的謬論可以休矣
許多人認為,中國存在貨幣超發的現象,但M2/GDP比例其實是一個真實變量,因而并不是貨幣政策能夠決定的。中央銀行如果真要超發貨幣,名義貨幣存量的購買力反而會降低。[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