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學畢業在國內太卷,去外媒發展如何?
7月8日,美國財長耶倫在北京請6位“女性經濟學家”吃飯,引起網上熱議和質疑。西方媒體、政客“關心”中國女性,早就不是什么新鮮事了。之前很多人注意到,外媒存在相當多的華裔反華女記者。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全文]
-
當《底線》自己被網民架到被告位置,才更加有意義
刷屏文章指控所謂電視劇魔改。電視劇不是紀錄片,而是藝術創作,綜合了很多案件要素進行藝術加工。網民被“拳師”帶了節奏,結果挨罵的是電視劇。那是不是說這部劇就沒責任了呢?[全文]
-
杜金娜之死與簡中網絡的不體面狂歡
有人在微博摔出一張杜金前幾年講課的模糊照片,說上面的地圖還是在分裂中國,說明杜金沒有變。不好意思,你這是班門弄斧了,這是我們參與組織的2018年杜金北大講座。[全文]
-
《愛情神話》,有意無意之間把“租界文藝”給續上了
丈母娘痛罵女兒嫁了個癟三洋女婿,不止是電影里罵,邵藝輝在一個訪談里說:“上海的很多老外,一點也不精英,也沒有錢,其實是一個挺屌絲的狀態?!彼X得這是多元性的體現。這樣講多元,我能接受,至少比不少文宣作品境界高。[全文]
-
《雄獅少年》,瞇瞇眼,和視覺時代的戰爭
圖像的戰爭正在全面爆發。西方人的戰法已經爐火純青,話語權從來不止是文字,這是一個視覺時代,通過視覺暗示的影響更可怕。我們怎么辦?[全文]
-
從肖戰事件到宋冬野,當下網絡為何流行“挖墳”和“舉報”?
一批知識分子媒體人撰寫文章,以法治的名義批判舉報行為,將之視為告密,甚至視為文革。這其中的“雙標”色彩一眼可知——不合自己意見的舉報就是文革,就是烏合之眾,合意的舉報就被看作英雄,無視自身也經常參與舉報以及挖掘對立陣營人物的黑歷史。[全文]
-
冒名假文高調“捍衛”市場,開發“先富”們的焦慮?
這幾天在狂轉一篇號稱是張維迎老師寫的文章《市場經濟與共同富?!?。我一看這文章實在不堪,仔細查了一下,原來竟是一個好事者根據張維迎文章篡改的。文章改得就像新冠病毒基因變異了好幾輪之后的樣子,卻被別有用心的“精神資本家們”轉得不亦樂乎。[全文]
-
給何偉發張好人卡,也不能掩蓋美國的“中國通”一代不如一代
我們需要對何偉正式地歡送。今天的美國缺少像斯諾、韓丁、索爾滋伯里那樣的“中國通”作家,只有何偉這樣的文藝青年。我們要的不是一味批評美國人,而是要理解這一切為什么發生。為什么“普確信”的美國文藝青年甚至三和大神在中國這么有市場?至少從何偉這里,我們學會如何正??创鈬?。[全文]
-
有些中國學者教育中國人可真辛苦啊,我來體諒一下
施展不孤獨,代表了一群學者的思維邏輯。我倒不覺得這種雙標是別有用心,而是感覺到這很像PUA關系中受害者一方的心態。西方長期PUA我國造成了很多知識分子的精神傷害,我們也要予以關懷同情。[全文]
-
申紀蘭與中國人民民主的故事
據中國媒體報道,申紀蘭的提案有很多,主要是為了老家山西謀福利:包括引黃河水進入山西省、改造山西老工業基地、增加鐵路、建設高速公路,建設飛機場、建設電站、建設集中供熱工程……她的議案多涉及基礎設施,不僅有利于自身,也有利于區域經濟蛋糕做大。[全文]
-
把方方日記埋在春天里
我們的體制和社會問題很多。反對方方的人同樣也在倡導改革、批判灰暗面。正義感并不是方方們的專利。但年輕一代認識到,主導當代世界的主要矛盾是中西國際秩序之爭,是命運共同體與霸權等級格局的競爭。[全文]
-
“風月同天”是中國人貼的,龍應臺和奧斯維辛又是怎么回事
我相信也有的詩句是日本小伙伴想起來的。中日小伙伴一起分享詩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好的事情,怎么就被有人帶節奏呢?普通人喜歡詩詞文化是好事,但故意挑撥離間搞PUA精神羞辱,那就是壞種。[全文]
-
“工業黨”意識,一種被忽視的人文精神
1980年代,民間流行的學科信念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今天泛濫民間的是各種濫竽充數的國學班、語文班。今天的素質教育觀念往往把一種觀賞價值當作培養目標,熱衷于提倡琴棋書畫吹拉彈唱, 甚至有教育主管者亦熱衷于一味提倡音樂書法教育和減負,從娃娃就開始割裂做人和做事的關系。[全文]
-
劉欣和翠西的“好”,我們可能還認識不足
翠西說“我們美國女孩就是這樣”,她可能沒意識到自己那么張揚也是為滿足美國人的期待。都21世紀了,還有一個公開要他國接受不平等條約的總統,這讓忠于國家的美國媒體人很不好做,有時也得跟著總統裝瘋賣傻。但表演多了也會累,所以我猜,翠西心里其實蠻向往劉欣這種溫文爾雅女性的。[全文]
-
借著大火,“文明人”又來教育公眾……出戲了啊
一些哀悼言論引發爭議,原因可能在于其雙重標準,比如別人家的火災那就是“大火面前人類太渺小”,自己家的火災那就是體制問題消防隊無能。但反過來說,沒有“考證”出“雙標”,就去抨擊別人的哀悼,確實也犯不著。[全文]
-
昨晚聽了場瓦格納音樂會,還是來譜寫俾斯麥的樂章吧
不太意外,聽到的是一個庸俗版的瓦格納。當然,要知足,畢竟這是一個無數人認為娘炮代表進步的時代。瓦格納之靈早已回到眾神殿,中國當代的摩羅詩力也尚未出現。很多年前,德國人蜂擁而至歌劇院和音樂節,聆聽這位德意志的messenger。瓦格納奮斗的時期也正是俾斯麥奮斗的時期。[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