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假+帶薪休假,好消息要來了?
如果一路開車,到處都是美景和享受生活的人群,真是前所未有的盛世了。[全文]
-
光伏風電水電超級能源網,中美歐誰能建成?
中國將會在可再生能源占比指標上趕超歐洲,成為全球綠色能源事業的主力和先鋒,發力沖擊新的生態文明。[全文]
-
很多人覺得消費拉不動經濟,那是沒看到中國震撼全球的生產力
中國固定資產形成占GDP的比率高到45%遠遠領先其它國家,不應該當成壞事,這是中國的能力。更不應該以為,中國只會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全文]
-
管制鎵、鍺出口,不要一談就是“反制”,格局要打開
中國這些年絕對是全球實體經濟的中流砥柱,但確實也需要補補課,查查一些潛在的管理疏漏。有時明明貢獻巨大,連自己人都茫然無知,以為是為了掙錢的自然結果,這種思維要不得,要改。[全文]
-
震撼來了!歐洲汽車市場如何迎接中國新能源沖擊?
如果在2022年看,中國2021年新能源車銷量是300萬輛的規模,還不是太可怕。2023年才知道2022年的數據,馬上全年銷量要往900萬輛走了,增速太快,一不留神格局就大變了。[全文]
-
歐洲經濟普漲,為何老大德國卻陷入“技術性衰退”?
傳統工業強項已經不被資本市場看好了。[全文]
-
中國已經堂堂正正贏得了尊敬,這是世界經濟的大事
中國制造業的目標應該是發展強大到讓對手絕望的程度。近來的全球亂源就是美國要維持霸權,政客集體發瘋了一樣。但是,因為中國制造業實力足夠強大,有效震懾了對手。美國實際已經調整了目標,不再設想對中國取得短期攻擊效果,而是轉入長期競爭,不斷表達信心。[全文]
-
傳統產業不等于低端產業,如何升級?
中國產業結構升級沒有單純走西方發達國家逐步“脫實向虛”的老路,而是通過一系列新技術、新機制的賦能,使工農業生產效率得到飛速提升。[全文]
-
面對西方種族主義制裁,人民幣將是重要“抓手”
中國和俄羅斯對于巨額外儲的風險已經算是有所防備了,但是講再多道理,都不如這次美歐的制裁動作教育意義大,發展中國家對于西方金融體系的信心大受沖擊。而中國迎來了重大機遇期。[全文]
-
三月數據“獨家”逆襲,中國出口到底強在哪?
從趨勢來看,一季度中國出口是一個“全球商家在中國找賺錢機會”的故事,而非“產業鏈遷出中國”的故事。中國制造業產品覆蓋極廣,除了塑料制品等王牌出口項目,還有正在世界各地高歌猛進的電動車、鋰電池和太陽能電池“新三樣”。3月逆襲不僅擊敗唱衰預期,還體現了歷史性轉折。[全文]
-
對中國逆差大增,韓國企業好日子到頭了?
同樣以制造業為發展核心,中國何以順差巨大一再攀高?韓國為何轉為逆差?原因不在看上去很美的高科技領域,而是不起眼的中低科技領域。韓國放棄了,中國沒放棄,實際利潤不低。[全文]
-
2020-2022這三年后,中國企業面對了什么樣的新世界?
美國加息讓別國匯率GDP受壓,擴大了名義GDP的領先優勢。高盛等機構將中國匯率GDP趕超美國的時間點從2028年推遲至2035年,一些機構試探性地提出“中國GDP永遠超不過美國”。[全文]
-
ChatGPT引爆又一波AI熱潮,什么人需要恐慌?
對于AI,哲學上我們仍要“祛魅”,但是在實際社會經濟運行層面,可以對其應用前景展開想象??梢詳喽?,從客服代表到新聞寫稿,許多人的工作可能被機器取代。如果你還無動于衷,事實上,本文開頭四段就是筆者讓ChatGPT寫的。[全文]
-
為什么中國人總說“沒錢消費”?
分配制度改革等“軟”環境建設,我們有很多還沒有動用的“大招”,之前沒拿出來的是因為更注重發展基建、產業鏈、科技等打基礎的重要任務。2023年到了拿出大招的時候了。[全文]
-
核酸檢測公司該不該上市?
全國多地民眾生活仍受疫情困擾,其他許多領域的企業經營大受影響。在此情況下,倘若核酸檢測公司成功上市、股東套現割韭菜,輿論將難以接受,甚至會出離憤怒。[全文]
-
供銷社對中國農業的作用,有些人并沒有意識到
有些人甚至說起回歸計劃經濟、重建國營食堂,這就是過度引申了。供銷社系統即使在社區內依靠強大的供應鏈,建起一些便利店、小區食堂,那也只是中國整個龐大市場經濟系統的補充,需要參與市場競爭,絕不可能壟斷排他。實際上社會也并不擔心,只是好奇看熱鬧式地提出一些想法。[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