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志凱:西方對俄羅斯咬緊不放,卻對以色列“網開一面”
最后更新: 2023-10-24 07:37:05新一輪巴以沖突正愈演愈烈。當地時間10月17日,加沙地帶北部阿赫利阿拉伯醫院遭遇空襲,造成重大平民傷亡,震驚全世界。
以色列軍方與哈馬斯就事故責任各執一詞,伊斯蘭世界大多認為慘劇系以色列空襲導致,多國掀起激烈的反以、反美浪潮。在美國及西方國家,從大學校園、國會大廈到政府內部,因巴以問題產生的分歧與爭吵加劇了本已十分嚴重的社會撕裂。
該如何厘清巴以問題的是非曲直?美國等偏袒以色列的立場為何會在國際社會陷入孤立?巴以沖突如何撕裂西方社會?就相關問題,觀察者網采訪了蘇州大學講席教授、全球化智庫(CCG)副主任高志凱博士。
【文/高志凱,采訪/觀察者網 郭涵】
觀察者網:法新社評論,加沙爆發的血腥沖突“撕裂了全世界,讓西方被孤立”。10月16日,聯合國安理會提出要求?;鸬臎Q議草案,因為美英法日四國的反對而未能通過。為什么西方國家在巴以問題上越來越處于被孤立的狀態?
高志凱:西方國家從一開始就把哈馬斯定性成恐怖組織,認為哈馬斯的所作所為是對以色列國家主權的侵犯、對以色列平民生命財產安全的攻擊。然而從哈馬斯、巴勒斯坦民眾與阿拉伯國家和伊斯蘭世界的角度來說,他們并不這樣看待巴以沖突。我認為有幾個原因導致了雙方的觀念差異。
首先,談巴以沖突如果只看一時、片刻發生的事件,將始終分不清孰是孰非。巴以沖突有其特定的歷史經緯。以色列建國之前,巴勒斯坦這片土地上人口的絕大部分是巴勒斯坦人,猶太人占絕對少數。巴勒斯坦人在這塊土地上生存了幾千年。至于猶太民族,在公元前一世紀左右被古羅馬滅國,此后流落到世界各地,他們作為一個民族失去巴勒斯坦這塊土地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
二戰結束后,由于種種原因,希望復國的海外猶太人同當時統治巴勒斯坦的英國達成協議,英國當局同意讓海外的一部分猶太人回到巴勒斯坦居住,但并沒有承諾他們可以建立國家,或者是把這片土地上的巴勒斯坦人趕走。由于猶太人在二戰期間遭受了種族滅絕式的迫害,600萬人喪命于德國納粹之手,在國際上引發了巨大震動,猶太人的命運也引起許多國家的同情與關注,所以才導致聯合國最終作出決議,同意在巴勒斯坦這塊土地上推進“兩國方案”:拿出一塊地由猶太人建立以色列國,至于在當地居住了上千年的巴勒斯坦人則建立巴勒斯坦國。
“兩國方案”的出發點是好的,確實以務實的方式為當時流離失所、經歷上千年坎坷的猶太人民族找到了一個安身立命的解決方案。但是“兩國方案”執行過程中沒有處理好這個問題,未能充分尊重當地巴勒斯坦民眾的權利。它只是通過一紙文件宣布,以色列可以在這塊土地上建國,但當地的巴勒斯坦人同意了嗎?他們被賦予投票權、被允許表達自己的意見了嗎?
巴勒斯坦人當然不同意歐洲的猶太人遷居到自己的家園,而巴勒斯坦周邊當時有許多已經獨立的阿拉伯國家,他們也不同意這樣的安排。于是,此后陸續發生了五次以色列同阿拉伯國家之間的大規模戰爭。由于種種原因,尤其是美國和西方國家堅決支持以色列,導致阿拉伯國家屢戰屢敗,巴勒斯坦的土地長期被以色列所占領。至今形成的情況是,過去名為巴勒斯坦的土地,絕大部分已經被以色列占據,而且猶太人口占絕大多數,這徹底顛倒了1947年以色列建國時當地的人口和土地結構。
如果不提巴以沖突的歷史經緯,就始終搞不清楚到底誰對誰錯。數十年來,以色列人對巴勒斯坦民眾的合法權益是視而不見,肆意踐踏。從1947年至今,許多巴勒斯坦人對以色列懷著幾代人的仇恨。在這輪沖突中,以色列政客與軍方也沒有平等地對待巴勒斯坦人,他們的觀點是以色列國只有義務保護本國公民,沒有義務去保護巴勒斯坦人的利益,那是巴勒斯坦社區管理者的義務。也就是說,以色列有意無意地將巴勒斯坦人劃作另一類人,不是巴勒斯坦這塊土地上原先的合法主人,而是把他們看做二等人,這絕對是很過分且違反國際法的。
從國際法的角度來說,不能因為遭遇了恐怖襲擊,就對平民進行打擊報復,甚至斷水、斷電、切斷生活物資的運輸。越來越多的國家認為這種行為構成了戰爭罪。中方的表態也是強調,“以色列的行為已經超越自衛范圍”,實際上是遠遠地出格了。
加沙城一家醫院遇襲,造成至少500人死亡。圖自法新社
當地時間17日對加沙浸信會醫院的轟炸,造成了數百人死亡,這樣一起駭人聽聞的慘案一定要在歷史上有個定論?,F在部分西方媒體已經開始發動宣傳攻勢,放出各種謠傳,有的說根本查不清楚是誰干的,炸了就炸了,沒有確鑿的證據。其實也不一定,因為不管是火箭彈還是航空炸彈,只要仔細調查一定會留下痕跡,包括現場的碎片、各種視頻音頻等等。
現在,以美國為代表的部分西方國家支持以色列,但幾乎所有的阿拉伯國家、伊斯蘭國家,以及世界上加起來100多個國家都支持巴勒斯坦人的正當權益。巴以沖突讓全世界的態度出現了分化,一邊是有些西方國家無條件支持以色列,哪怕是對加沙地區斷水、斷電、斷網。另一邊則是以中國、俄羅斯為代表,聯合幾乎所有阿拉伯國家、伊斯蘭國家和其他的全球南方國家。中國這次的做法也有聲有色,即呼吁所有伊斯蘭國家和阿拉伯國家統一行動,保持團結,不要被西方國家分裂,發出明確統一的聲音。
阿拉伯國家的一個弱點就是在關鍵時刻往往不團結。這背后有各種各樣的原因,阿拉伯國家彼此國情不同,有的國家富裕、有的國家貧窮,他們同西方國家的關系也不一樣,有的國家深受西方的影響。從這個角度來說,阿拉伯國家需要妥善處理各自對這場沖突的立場,不然會導致雪上加霜的結果。
俄羅斯的立場也很關鍵。首先,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前蘇聯的猶太人分好幾批移民到以色列,所以現在以色列總人口中最大的組成部分,是從東歐移民過來的猶太人,包括今天的俄羅斯和烏克蘭。這批人的受教育水平都很高,有音樂家、記者、銀行家等等,他們回到以色列后非常順利地融入主流社會。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俄羅斯也在某種程度上獲得了對以色列國內政治的影響力。這一次俄羅斯挑明了自身立場,反對以色列剝奪巴勒斯坦人的權益,呼吁阿拉伯國家團結起來。
目前看來很明顯的是,巴以沖突已經淪為大國博弈的一個棋子,實際上升級成伊朗、敘利亞等部分中東阿拉伯國家為一方,美國、英國、法國等西方國家為一方的對立。不管以色列有多強大,沒有以美國為首的整個西方世界在背后無條件支持和偏袒,以色列也下不了決心同整個阿拉伯世界、伊斯蘭世界交惡。這是它自1947年以色列建國以來,在歷次中東戰爭包括這一次巴以沖突中行事的底氣。
最近一年多以來,尤其是中國斡旋了伊朗和沙特阿拉伯重建關系后,美國擔心自己在中東的勢力越來越小,所以他豁出去了,拉著以色列一定要推動沙以建交。但最近一年半以來,美國做了很多工作,前不久甚至傳出風聲,美國、以色列已經同沙特基本談妥了,沙特同意認真考慮建交談判最后的關鍵細節問題。
在這種背景下,從巴勒斯坦人的角度來說,他們真的是走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自1947年以來,它的國土面積越來越小,失去的土地越來越多,人口也越來越多。許多巴勒斯坦人流亡到世界各地,包括在半島電視臺,我認識好多來自巴勒斯坦的工作人員。過去5年到10年的巴勒斯坦駐華大使我也認識,最近還跟他有過交流。如果連沙特都愿意同以色列建交,那么巴勒斯坦民眾一定想找一個機會,來發出他們的吶喊與反對,重新奪回一定的主動權,重新在阿拉伯世界、伊斯蘭世界里發出自己的聲音,這是很自然的邏輯。
10月18日,以色列裝甲車輛在加沙地帶邊界附近集結。圖自:澎湃影像
我的理解是,美國的中東政策有一個原則,即盡量避免站到整個阿拉伯國家和伊斯蘭國家的對立面。美國不在乎與一兩個中東國家交惡,比如伊朗、敘利亞等等,只要它背后有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的支持。但如果整個阿拉伯世界和伊斯蘭世界反對美國,這是美國決策者不能承受的。
美國國內有許多穆斯林,土耳其、阿爾巴尼亞等北約成員國也是伊斯蘭人口占主體的國家。在法國、德國都有大量的穆斯林社區,包括大量來自阿爾及利亞、摩洛哥還有非洲國家的穆斯林移民。德國的土耳其移民人數也占到總人口的10%。這樣一個龐大的群體,加上二十幾個中東的阿拉伯/伊斯蘭國家一起反對美國,這會讓美國在國際上陷入困境,導致本國和盟友的社會被撕裂。
還有一個問題,以色列本身并不盛產石油天然氣,雖然近幾十年來它在地中海沿岸的海底發現了比較豐富的油氣資源,但其產量放在全世界并不是舉足輕重的。以色列的中東鄰居都是能源大國,比如阿聯酋、沙特還有卡塔爾、伊拉克、科威特等等。所以如果這次巴以沖突升級,引發以色列同中東阿拉伯國家的對抗,則可能演變成一場能源戰爭。
從這個角度來說,拜登總統急著去中東訪問,一方面想對以色列做些工作,另一方面也是要挽回美國在中東國家心目中的形象。美國本來已經規劃好了推進沙以建交,還要同阿拉伯國家舉行峰會等等安排,這次加沙醫院被炸事件引發了阿拉伯國家伊斯蘭世界的強烈憤怒,美國的如意算盤又被打爛了,所以他下一步如何挽回自身與以色列綁定的形象,這個問題也值得關注。
觀察者網:自俄烏沖突爆發以來,全球南方國家在國際舞臺上的話語權與獨立性提升,在巴以沖突的問題上,他們與西方國家的分歧也十分明顯。為什么西方國家在有關問題上的信譽與號召力會出現下降?
高志凱:我認為有幾個原因。在俄烏沖突中,西方國家在美國推動下,全方位制裁俄羅斯,把所有的黑帽子都扣在俄羅斯頭上。但是這次巴以沖突,他們卻對以色列違反人道主義的所作所為幾乎全然沉默。比如上面提到的對加沙的封鎖,傷害巴勒斯坦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肆無忌憚地攻擊兒童、醫院里的病人乃至包括西方媒體的記者等等。
假設西方國家指控俄羅斯在烏克蘭沖突中犯下的一些行為是真實的,那么基于同樣標準,他們也應該一視同仁地譴責以色列??涩F實中,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咬緊不放,卻對以色列“網開一面”,這就是最典型的雙重標準。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郭涵 
-
加方誣稱中方與網絡水軍攻擊有關,我使館駁斥
2023-10-24 07:26 中國外交 -
王毅:中日應抵制“小院高墻”,不以所謂“經濟安?!逼焯柸藶樵O限
2023-10-24 07:22 中日關系 -
王毅會見福田康夫率領的日本友好人士訪華團
2023-10-24 07:16 中日關系 -
中國駐伊朗大使館發布安全提醒
2023-10-24 07:04 -
聯大將召開緊急特別會議,美國需對否決安理會決議作解釋
2023-10-24 07:01 巴以恩仇錄 -
王毅分別同巴勒斯坦外長、以色列外長通話
2023-10-24 06:44 巴以恩仇錄 -
以色列民調: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度跌至20年來最低點
2023-10-23 23:19 巴以恩仇錄 -
“以色列發出最后通牒”
2023-10-23 22:48 巴以恩仇錄 -
“韓國經濟淪為美國加息的犧牲品”
2023-10-23 22:32 三八線之南 -
以總統展示哈馬斯“化武文件”,有人貼出這張圖...
2023-10-23 22:06 巴以恩仇錄 -
他警告北約:必須認識到嚴重后果
2023-10-23 20:35 俄羅斯之聲 -
阿根廷不右轉?執政聯盟大選領先,提議“經濟美元化”的候選人落后
2023-10-23 20:26 -
亞洲穩定發展得益于個別超級大國主導的同盟體系?我大使駁斥
2023-10-23 20:16 中日關系 -
沙特宣布啟動電子競技世界杯,明年夏季將在利雅得舉辦首屆賽事
2023-10-23 20:12 -
中方特使:中埃在巴勒斯坦問題上立場相近
2023-10-23 19:19 巴以恩仇錄 -
印尼防長正式宣布:與佐科長子搭檔競選
2023-10-23 18:42 -
以軍:以地面部隊在加沙地帶實施有限行動
2023-10-23 18:17 巴以恩仇錄 -
他訪以前,指示公布調查結果:不是以色列干的
2023-10-23 16:20 -
“美國為菲律賓侵權挑釁行為站臺背書,用心險惡”
2023-10-23 16:09 南海局勢 -
展品被批“辱韓”還混入日本簪子,韓文物展“翻車”了?
2023-10-23 16:08 三八線之南
相關推薦 -
世界如此混亂,出路在哪里?他們提到同一個詞 評論 24“全球首艘”,在滬交付! 評論 97俄沙“振臂一呼”:所有OPEC+國家都應加入 評論 286“美國不斷軍援下,加沙被炸7周堪比二戰末期德國” 評論 148最新聞 Hot
-
俄沙“振臂一呼”:所有OPEC+國家都應加入
-
這個時候,美國和圭亞那舉行聯合空中演習
-
他敦促國會趕緊“打錢”,“中國正在太平洋伺機而動”
-
丹麥通過法律:焚燒古蘭經違法
-
“西方主導的不公正國際秩序應當終結”
-
美使館人員行賄竊取情報,被西班牙驅逐
-
韓國與荷蘭將強化芯片同盟,“與中美有關”
-
委內瑞拉公投后,圭亞那:已與美國、巴西等國商討
-
“美國不斷軍援下,加沙被炸7周堪比二戰末期德國”
-
“歐洲的保護主義者會利用他”
-
德國這州規定:想獲得公民身份“不能反猶”
-
“新加坡和中國將30天互免簽證”
-
伊朗宣布“發射成功”:2029年前要把宇航員送入太空
-
“請安理會行動…”以色列:辭職吧
-
“德國芯片生態面臨滅絕威脅”
-
曾是胡塞對手,但沙特現在“勸美國克制”
-